中国企业海外抄底专利进行时
2015-04-14 16:00:47
须慎防“专利怪兽”
丽珠医药集团副总裁陶德胜最近一直忙于谈判,他的谈判对手是海外的药品研发机构,而以往,这些研发机构心仪的对象往往是跨国制药巨头,他们甚至都不正眼看一下国内的这些化学药企。原因在于,比起国外的制药巨头,中国的化学药企实在太小,但金融危机改变了谈判双方的地位。
对此,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营运部经理冯建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市场抄底”、“人才抄底”的同时,也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专利抄底”、“技术抄底”的机遇。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日渐加深,一些国际著名大企业为降低成本、避免陷入破产困境,纷纷授权中国企业使用或者同意中国企业购买其核心专利;同时,由于市场低迷,还有很多科研院所或者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或专利仍待字闺中,期待转让。不少中国企业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部署,冯建强所在的中商上海分公司近期就受理了8家企业的申请,其中一家已经和对方谈的差不多了。
专利“抄底” 机会呈现
今年“五一”期间,陶德胜去见了一家美国的药品研发机构,这家美国研发机构主要研究肿瘤等药物,原本打算今年上市。不过,突然而来的金融危机让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们不得不选择和中国医药企业一起坐在谈判桌上。
陶很了解他的谈判对手,以往,这些研发机构主要和跨国公司谈判,“他们只要和一个跨国公司谈判,就能获得全球市场,而且跨国公司实力比较强大,资金雄厚。”
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一种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七八年,耗费数亿元资金,研发机构通常无力独自承担研究费用。据悉,海外药品研发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合作的跨国公司提供,一个是风险投资基金提供。
从跨国公司提供资金的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包括诺华、拜耳在内的跨国制药巨头,其研发资金并未明显减少,甚至还出现了增加的趋势。以在中国和美国均有运营实体的药品研发机构药明康德为例,其目前的合作客户仍然是礼来这样的大公司,正因如此,其研发资金还相对宽裕。
事实上,导致海外药品研发机构出现资金紧张的原因,多半缘于提供给研发机构的风险投资在金融危机后大大缩水。由于风险投资提供给研发机构的资金占到其总需求量比重不小,这也使得专利出售和专利转让出现浪潮,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抄底机会。
长期从事知识产权业务诉讼的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陈炽律师认为,虽然此次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不小打击,但对中国企业专利权发展是个良好机遇。陈炽表示:“现在许多美国企业都在破产,如果中国企业有资金能力,应抓住购买美国企业专利权的好时机。”
美国著名的知识产权拍卖公司Ocean Tomo的总顾问Joel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我们在美国公司中至少看到了两种趋势。第一,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公司将已经不再是公司核心业务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资产休眠处理。而无论是股东还是管理层都要求将这些IP资产货币化。第二,目前的经济危机让公司现金流承担了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既然IP资产已经不再是影响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理所当然地会考虑将其出售。”
“我们已经看到了某些公司通过IP资产交易,成功获取了数以百万美元的收入,另一方面这些成功交易也促使市场上供交易的专利质量和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Joel称,当然,目前的经济危机促使市场上IP资产的供应量逐渐增加,价格也随之有所下降。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来进行战略性、抑或是防御性的资产购买。
中国“影子”增加
Joel目前正在为7月22日至23日在芝加哥举行的专利拍卖会而忙碌。据了解,这是Ocean Tomo公司每年在全美举办的三场专利拍卖会之一,而今年7月份的拍卖会,不仅是一个现场拍卖,同时还将首次允许实时网上招标。
“我们这次拍卖提供了约80多个专利出售,其中有很多专利是由一系列的独立但具有相关性的专利构成,出售的大部分专利都是金融危机之后拿出来交易的。主要涉及到电子技术、计算机、生物技术、制药和医疗设备以及通讯领域的相关技术。”
Joel还告诉记者,“前几次的专利拍卖会都有一些低调的中国企业参与,交易成功的有几宗,但是今年的专利拍卖会上中国企业的影子越来越多。”
“我们已经收到不少中国企业的邀约,现在我们正在跟他们做确认,并且中国企业的与会人数是随着我们拍卖专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据了解,对国内企业来说,目前已经开始涉足“专利抄底”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医药、电子通讯领域以及汽车领域。
操作过不少专利交易的美国盛智律师事务所高级法律顾问张小艺介绍,“目前,抄底专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直接从科研院所、大学、企业购买专利;并购国外企业,从而比较快捷地获取核心技术;通过代理机构或者其他类似中介机构寻找合适专利。”
比较三者的不同,自主研发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多,并购付出的经济代价相对大一些,“而在临床研究即将结束时,进行抄底,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要小一些。”由此,企业在专利直接购买方面的行为也在增加。
谨防“专利怪兽”
“专利买卖要求难度非常大,这涉及到技术、市场和法律三个方面的难度。”冯建强表示,“中国企业有专利抄底的意识,但国外企业更知道,随着经济的好转,这些专利价值将来都有可能回升,他们有些核心的专利也不会轻易出手,所以在这个时候购买专利更是要十分慎重。”
据他介绍,上海有家玻璃企业,近期去英国购买专利,结果英国这家公司给上海这家企业开出了一个近200件高达1400多万英镑的专利。后来经过上海企业经过全面检索、细致评估,最后拿到谈判桌上对方提出的200件专利的70%都给否决掉了,成交价也就40万英镑,“从1400万英镑的开价到40万英镑成交,这里面差价有多大?所以专利买卖确实要小心谨慎。”
针对专利买卖中的潜在风险,陈炽告诉记者,“首先,购买专利时要对这些专利进行仔细评估,如果购买之后发现这些专利无效,就等于买了一张白纸。
“其次,即使专利有效,但如果不是你需要的核心专利,并非如你所愿,可以帮助你的产品将来进入国外市场扫清相关技术壁垒,那么你的付出可能是事倍功半,花了很多钱,买到一个‘半拉子东西’。
“最后,要透彻分析潜在的侵权风险,一旦你购买的专利存在权利瑕疵的话,那么结果往往会导致前功尽弃,严重的还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从企业经营层面上讲,还有一部分风险在于,中国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消化能力来从被并购企业中获取他们所需的东西。此外,通过收购国际国外企业获取专利的方式中,这些国外企业之所以沦落到破产或是出售的境地,几乎都是因受到销量下滑、市场萎缩等各种因素的拖累,中国企业在收购专利后,市场前景以及将来产品如何找到订单等都是问题。”张小艺说。
Joel也建议,买家也有必要小心谨慎地考察和分辨你将要购买的每一个专利,包括对专利的先有技术以及诉讼历史进行严格的审查。
据美国盛智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朱屏介绍,在国外,有很多被俗称为“专利怪兽”或“专利蟑螂”(Patent Trolls)的专利机构,他们以牟利为目的,通过廉价抢先购买很多专利,然后高价转让,而这些专利背后可能隐藏了不少的权利瑕疵,中国企业要特别小心。
此外,这些“专利怪兽”在购买专利后,会在市场上寻找潜在的侵权对象,然后进行侵权打击,从而获取侵权赔偿。这些“专利怪兽”、“专利蟑螂”常常会利用专利保护或者滥用专利保护,发动恶意诉讼。冯建强也提醒说,现在这些“专利怪兽”也开始进入到中国,“跑马圈地”购买很多专利,这是中国企业也要提防的。
官方微信号 |
|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恒丰北路100号(林顿大厦)1905室 联系电话:021-56527692 非工作日联系电话:18721617118 |
|
COPYRIGHT ©2015 上海弓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4065756号-1 技术支持:HUOSU |